存储芯片“涨价风暴”席卷而来
暴涨快过黄金!一场由AI引爆的存储芯片涨价浪潮正席卷全球。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存储芯片的涨价潮就呈现出了加速态势。进入11月后,这波涨价潮不但未见减弱,反而变得愈加疯狂。
暴涨快过黄金!一场由AI引爆的存储芯片涨价浪潮正席卷全球。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存储芯片的涨价潮就呈现出了加速态势。进入11月后,这波涨价潮不但未见减弱,反而变得愈加疯狂。
截至发稿,A股市场中,半导体板块活跃。龙迅股份20CM涨停,大为股份涨停,龙头股中芯国际、寒武纪、海光信息、北方华创、华虹公司、中微公司等纷纷跟涨。
捷配分享高速信号同步设计与偏差补偿技术
日前,存储芯片涨价潮席卷市场。不少装机党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内存条价格的变化图片,称内存条为“年度最佳理财产品”“暴涨赛过黄金”。
“内存条已经不是一天一个价了,是一天几个价!”华强北电子世界的商铺老板们近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格波动。2025年4月至今,搭载国产长鑫存储第五代芯片的64GB内存条从1000元飙升至4200元,涨幅达300%;16GB DDR4内存条从200元涨至400元以上
其中,板块龙头江波龙表现尤为引人注目,股价下跌10.77%,报收291.07元,成交额高达63.66亿元。
由于来自数据中心市场的需求持续暴涨,而上游存储芯片原厂供应有限,促使AI芯片大厂及云服务大厂都在积极采取行动,以确保HBM、RDIMM模块的供应。存储芯片原厂为提升获利,也开始将更多产能转向利润率更高的数据中心产品,这也导致了消费类存储芯片供应的严重不足,价格
2025年11月18日,消费电子行业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供应链风暴。存储芯片价格三个月内疯涨近百元,小米、OPPO、vivo等头部手机厂商集体暂缓采购,部分品牌DRAM库存已不足三周,远低于行业6-8周的安全线,低端机市场更是陷入“做多亏多”的绝境。
11月17日,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称,该公司的产线实际上非常满,三季度产能利用率都到95.8%了,这说明订单很多,产线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四季度指引没有大的跃升的原因之一是手机市场现在存储器特别紧缺,价格也涨得非常厉害。
存储芯片的涨价压力已从上游传导至下游,中芯国际(688981.SH)联合CEO赵海军近日在业绩会上表示,“由于存储芯片供应短缺及价格上涨,手机、网络通信设备等行业拿货偏谨慎。”
今年以来,存储芯片板块在A股市场表现强势,多只个股涨幅惊人。截至11月中旬,存储器指数年内涨幅已达79.02%,其中德明利、东芯股份、江波龙等个股涨幅均超200%,香农芯创累计最大涨幅甚至达到782.15%。
AI 抢产能、存储芯片暴涨、板卡商停供,三重压力下,PC DIY 领域正经历近五年最惨烈的涨价潮。不仅装机成本飙升,新品发布直接停摆,行业预测这波 “高价寒冬” 至少持续到 2026 年上半年,甚至可能延续至 2027 年!
2025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存储市场迎来 “超级涨价周期”,三星、SK 海力士等巨头持续提价,手机、电脑终端成本飙升,涨价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下面用直观表格看懂影响:
存储芯片的涨价压力已从上游传导至下游,中芯国际(688981.SH)联合CEO赵海军近日在业绩会上表示,“由于存储芯片供应短缺及价格上涨,手机、网络通信设备等行业拿货偏谨慎。”
最近,关于内存要涨价,而且持续涨价很久的分析传播挺多。虽然是有点悲观的,但也不无道理,毕竟AI产业需要大量PC配件,内存会在未来几年时间都持续热销。
随着 DRAM 和 NAND 闪存芯片短缺态势持续加剧,全球科技产业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供应压力。各大 PC 品牌、系统集成商及内存制造商纷纷加入抢购行列,从长期合约采购到现货市场扫货,全行业的库存囤积行为进一步收紧了本就紧张的供应端。华硕等头部厂商明确表示,当
未来至少1—2年,存储芯片供需将维持偏紧—紧平衡态势,价格中枢抬升具有持续性。供给侧方面,头部原厂(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过去两年持续减产控开支并将产能优先投向HBM、DDR5,导致通用型DRAM(如DDR4)与部分NAND产能被动收缩;需求侧方面,AI服
上周五市场出现大幅下跌,不少投资者感到紧张,但游资并未撤离,反而在暗中增加仓位,更值得注意的是,次日数据显示主力机构也没有退出,他们继续买入锂电池板块的股票,这与平时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
三星电子已大幅上调DDR5内存的合同价格,部分规格涨幅高达60%,这一调整自2025年11月生效,主要针对企业客户,但预计将逐步传导至消费市场。32GB DDR5模块价格升至约239美元,较上月增长近50%;16GB和128GB模块同样面临类似跳涨,整体DRA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